j9九游会 中国 官方网站:
特朗普要求伊朗无条件投降:极限施压背后的战略意图与伊朗弃核可能性分析
2025年6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会化媒体发文,要求伊朗无条件投降,并暗示掌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行踪 ,同时美国正考虑加入以色列对伊朗的空袭。这一表态让本就紧张的美伊关系再陷危机。此前,以色列已于6月13日发动对伊朗的大规模空袭,摧毁部分铀浓缩设施;伊朗则迅速反击,对以色列境内目标实施导弹与无人机袭击,并启动线;第十阶段行动。多国已开始撤离在伊公民,中国外交部也组织撤侨。
特朗普政府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政策持续升级,军事上增派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F-16、F-22和F-35战斗机等力量至中东;经济上寻求将伊朗石油出口量打压至零。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强硬表态,称必须强力打击以色列,永不妥协,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穆萨维也警告惩罚性行动即将开始。在此背景下,分析特朗普此举的战略意图及伊朗弃核可能性,对理解中东局势至关重要。
特朗普要求伊朗无条件投降,首要目的是重塑美国在中东的话语权。近年来,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中东影响力有所下滑。特朗普希望借强硬对伊政策,重新巩固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这与他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契合。他公开表示无意与伊朗谈判,目标是完全解决问题而非停火,意在通过解决伊朗问题彰显外交政绩。
此外,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在即,特朗普需在伊朗议题上取得成果,为所在政党积累政治资本。通过达成比2015年更严苛的核协议,他能向选民展示外交实力,稳固自身政治根基。
从军事角度,美国意在彻底消除伊朗核能力及军事威胁。特朗普政府视伊朗核计划与导弹项目为对美国及盟友以色列的直接威胁,目前正考虑加入以色列对伊朗福尔多地下铀浓缩设施的空袭。该设施位于地下90米,配备数千台离心机,是伊朗核计划核心。以色列明确表示,不摧毁福尔多,军事行动不会停止。
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显示,伊朗已拥有274.8千克丰度60%的浓缩铀,虽未达武器级90%丰度,但仍引发美以高度警惕。美国试图通过施压,彻底铲除这一潜在威胁。
经济上,美国对伊朗实施严厉制裁,试图以经济压力迫使其屈服。特朗普政府重启极限施压,目标是将伊朗石油出口降至零。受制裁影响,伊朗经济面临困境:货币里亚尔兑美元汇率暴跌超90%,通胀率官方数据达29.5%,专家预估实际或超50% 。
美国希望借经济困境,增加谈判筹码,迫使伊朗在核问题上大幅让步。特朗普曾放言,若伊朗拒绝核协议并继续袭击邻国,将进一步施压使其石油出口归零。
从地区战略出发,特朗普此举是重塑中东格局的关键一步。美国试图削弱伊朗,构建亲美中东秩序。其战略包括:通过技术拆除伊朗关键;实施地缘压制,切断伊朗对黎巴嫩、也门胡塞武装等盟友的支持;同时为2026年中期选举积累政治资本。
此外,美国加强与以色列、沙特等盟友合作,构建反伊联盟。特朗普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频繁通话协调,美国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支持,均体现这一战略意图。
伊朗核立场经历从有限妥协到坚决抵抗的转变。2025年5月,伊朗最高领袖高级顾问阿里·沙姆哈尼曾释放信号,愿永久弃核、销毁高浓铀库存、限制铀浓缩活动,并接受国际监督,以换取美国解除制裁。但美国随后提出更苛刻要求,不仅要伊朗放弃武器级浓缩,还要求彻底停止民用低浓铀浓缩,遭伊朗坚决拒绝。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强硬表态,称伊朗有权和平利用核能,不会向霸凌者低头;外长阿拉格齐明确表示,无论是否达成协议,铀浓缩活动都将继续;议会也声明,伊朗不会放弃《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赋予的核权利。
伊朗虽军事力量不及美国,但具备一定反击与威慑能力。以色列空袭后,伊朗向其境内发射约400枚导弹,并启动线;行动,针对以色列腹地目标。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警告居民撤离特拉维夫、海法等地区,显示其大规模攻击能力与决心。
在防护上,伊朗拥有地下,难以被以色列摧毁,这使其在谈判中保有底气。此外,伊朗还宣布将新建铀浓缩设施,并更换更先进的离心机。
美国制裁使伊朗经济深陷困境。石油出口量暴跌至每日30万桶,不足制裁前的四分之一;货币贬值超60%,通胀率达45%。民众生活水平骤降,社会不满加剧。2025年2月,伊朗爆发超200场,退休工人抗议要工资不要核弹,多地医护人员因欠薪罢工,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大米等商品价格翻倍。
面对困境,伊朗一方面发展抵抗经济,推动生产多元化;另一方面加强与中俄合作,寻求外部支持,积极拓展贸易渠道。
外交上,伊朗采取多边合作与构建抵抗联盟的策略。新政府强调与世界建设性接触,积极改善与邻国关系。伊朗连续五年与中俄举行安全纽带联合军演,深化安全合作;通过加入金砖机制等,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抵抗制裁的能力。
对伊朗而言,弃核利弊并存。从利益看,弃核或促使美国解除制裁,缓解经济压力,改善与西方关系,融入国际社会。但弃核也存在巨大风险:美国曾单方面退出2015年核协议,伊朗担心即便弃核,美国也不会兑现承诺,反而削弱自身在地区事务中的线 伊朗国内对弃核的态度:强硬派与务实派之争
伊朗国内在弃核问题上分歧明显。以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为首的强硬派,坚决反对与美国谈判,认为美国不可信,常违反协议;以总统佩泽希齐扬为代表的务实派,倾向通过谈判处理问题,强调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然而,伊朗的权力结构决定最终决策权在哈梅内伊手中,务实派难以推动弃核政策。
国际社会对伊朗弃核态度不一。美国及其盟友以色列、沙特等强烈支持;欧盟立场相对平衡,既反对伊朗拥核,也担忧美国介入引发更大冲突;中俄则对伊朗弃核持保留态度,谴责以色列对伊军事行动,支持伊朗维护合法权益 。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决议认定伊朗违反核保障协议,考虑提交安理会,给伊朗施加压力。
综合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伊朗短期内弃核可能性较低。伊朗领导层不信任美国,国内经济虽困难但未崩溃,且通过发展抵抗经济、加强与中俄合作缓解压力;其核计划已取得进展,不愿轻易放弃战略资产;同时,伊朗在地区事务中仍具影响力,弃核或削弱其地位。
不过,若美国能提供较为可靠安全保证、全面解除制裁并承认伊朗地区利益,或伊朗经济进一步恶化、国内压力剧增,伊朗或重新考虑核政策。
美伊局势存在多种升级可能。最危险的是美国直接参与对伊军事行动,若如此,伊朗可能报复美国中东军事基地,甚至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冲击全球能源供应。以色列也可能单方面扩大行动,但摧毁福尔多需美国军事支持。此外,网络攻击、代理人战争等非传统冲突也可能加剧。
尽管局势紧张,外交解决仍有希望。美伊曾进行五轮间接谈判,虽无突破,但为后续对话奠定基础。外交解决可通过第三方间接谈判、国际原子能机构对话或联合国安理会协商等途径。重点是美国提供可信安全保证、解除制裁、尊重伊朗地区利益;伊朗则需限制核计划并接受监督。欧盟也表示愿推动外交解决,发挥调解作用。
国际社会在美伊冲突中责任重大。联合国安理会应维护和平,防止冲突扩大;欧盟可凭借经济与外交影响力推动对话;中俄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平衡美国影响力,推动地区稳定;国际原子能机构则需客观评估伊朗核计划,为外交解决提供技术支持。
美伊冲突升级不符合双方利益,军事对抗将使美国面临长期地区动荡与高昂战争成本,伊朗则可能陷入经济崩溃与政权危机。长远来看,改善关系需双方一同努力:美国应调整极限施压政策,尊重伊朗主权;伊朗也需在核问题上展现诚意。这一局势启示我们,单边制裁与军事威胁难以解决国际争端,多边对话与外交谈判才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